0%

2024年,关于抉择的智慧

2024年是五味杂陈的一年,外部环境是整体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有肉眼可见的颓态,但观察自己所在的行业周边,AI又以一种要席卷一切的态势奔袭而来,一片欣欣向荣,种种迹象告诉自己世界正在走向一种长期割裂的稳态,这一年所经历的割裂感还有:

  • 越来越卷的职场和打工人对个人梦想追寻的割裂
  • 公司对于人能力模型的要求和自己理念的割裂
  • 资本市场上国内市场和美股市场的割裂
  • 逐渐打开的世界和自己的初心之间的割裂
  • AI的全新思维模式和传统做事思维模式的割裂

凡此种种,构成了这个神奇的2024年。但索性的是,生活还在向着不断更好的方向发展:老二逐渐长大,两个孩子可以嬉笑打闹,对大人的依赖逐渐减小,家里所有人都逐渐轻松了起来;也租到了更大的房子,搬进了心心念念的小区;工资收入的增长也迎来了峰值。也留下了各种各样家庭一起出游的照片,每个人都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幸福一直环绕在自己左右。

回到自己身上,这一年工作上的挑战很大,正式作为管理者展开的一年,逐渐地看到了公司的B面,也承担了更大更重要的方向,一点一点做出来业绩。自己想要的更好的产品正在逐渐大致成型,这一年也更多地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终身能够追求什么,有了一些结论但还不终极,后文详细展开。

流水账

照例是一年的流水账。

一月,以一部《繁花》开头,这真的是个宝藏电视剧,把上海滩的纸醉金迷以及其中的人或成功或失败描述淋漓尽致,最感叹的莫过于阿宝和他的传奇人生。然后就出差去了上海,站在和平饭店门口品味下这个城市。出差的间隙回了趟家,好几年没回家心中也积攒了不少思念,看着家中一切安好,在外拼搏的人也放下了心。月底,去了趟新加坡,带团队的同学和新加坡同事加深联系,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回程坐了人生第一次商务舱,人生美好的体验又多了一些。

二月,开始过年了,小孩们第一次直观地看烟花,别提有多兴奋了,刚好也给小童童过生日,看着他满地乱爬,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挺好的。在外奔波多了,就觉得这种什么都不管能够全身心陪娃的感觉也是真的很难得。

三月,开始了用研之旅,打卡了地球上的新坐标:印尼,在雅加达感受到了贫富的差距,也感受到了宗教冲突给这个地方带来的一些不安 —— 连进酒店都需要安检,回程打卡新加坡,在樟宜机场逛了逛,来了这么多次,还没看过大瀑布,在瀑布前坐了一会儿,感受花园城市的美好。后面的周末带两小只去了动物园,北京动物园虽然各种残破,孩子们还是玩得很开心,大熊猫也很赏脸,非常活泼。月底,带牧牧第一次出境,去到香港,小孩被香港的好玩折服,太平山、迪士尼、看飞机、挖沙子,开心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这种舒适惬意的旅行真的很想再多来几次。

四月,从香港归来,再次出差上海,往后一季度一次的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常走动对于团队的同学来说确实很有必要,业务发展如此之快,面对面沟通很有必要。这次入住的是自己的一家幸运酒店,每次住在这里都有好事发生,这不还真是,公司通知户口拿到指标了,但后面的过程很波折,大概率来年还需要再一战,但我不怕,心心念念必有回响。四月末,春暖花开,全家一起去公园春游,孩子跑着跳着,追逐着蒲公英,真是到处都是美好。

五月,业务压力开始增大,需要重新捋工作计划,原本小小的业务承载了公司更大的野心,需要做大做强,也是卯足了劲儿去想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在白板写下用户量和商业化数字的时候,手还有些颤抖,嘀咕着这么艰巨的任务能完成么。五月也搬了新家,是心心念念的小区,房东刚好有一家投缘的人,房子可以长期不住,从此在北京有很宽敞的客厅和三个房间,终于不因为空间限制孩子的成长了,开心和满足。五月另一个好消息是快一年的优才终于获批了,从此和香港的联系不再是远方的旅游目的地那么简单,也会有更多故事发生,憧憬且期待。

六月,夏天就忽然到了,月底出差美国,这次来和上次来的心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团队已经不再是几个人撑起来的小团队了,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正规军,虽然做的事情范围窄了不少,但也是行业最前沿的事情,能够让自己在牌桌上有个好位置。这边的办公室也变得拥挤不堪,华人比例也非常高,在美国的这些天竟然也没太用到英语。逛了心心念念的斯坦福,在校园里走走停停,蓝花楹很美,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为何还要关心世俗中的烦恼。也打卡了一号公路,团队的同学在一起,很美好的回忆。

七月,生活持续向前,周末陪陪娃,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想到这样的时光不会再来一遍就倍感珍惜,虽然每天鸡飞狗跳,但看到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也很是羡慕,这可能是作为独生子女弥补自己成长中的孤独吧。这个月教会了牧牧钱可以用来实现小小心愿,他用自己学习努力挣来的18块钱买了一次MM豆,开心的同时也觉得不值得,这教育的意义也就有了。

八月,看到曾经的一句话“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不禁想起那些年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夜里总是会反问自己那些梦想还在坚持么?这个反问萦绕在心头直到年底有了一些感触。这个月开始的事情是月底和小慧慧看了邓紫棋的演唱会,实现了「今年一定要看一场演唱会」的心愿。

九月,再次魔都出差,这次入住的房间窗外就是浦东三件套,陆家嘴的气息铺面而来,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友人陪伴逛陆家嘴时候自己的青涩,没想到十多年后会在这样的风景里入眠。中秋节和孩子们去了海淀公园,搭帐篷放风筝,阳光洒在帐篷里,午后的懒洋洋中人生这样简单真好。

十月,回了老家,家人也都安好,两个孩子回去后立马变村孩儿,很野很疯,家乡也有了不少好玩的地方,有儿童乐园、温泉酒店,这一代的孩子们游玩的半径已经比我们那些时候大了太多。然后带着孩子们去了香港激活签证,香港海洋公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 快乐的企鹅、慵懒的海狮、以及酒店的滑梯。都能玩得不亦乐乎。月底又再一次来到新加坡出差,回国时已然是深秋了,黄黄的银杏树叶,很是美好。

十一月,带家人吃了一顿最近发现的宝藏餐厅,这一年算是真正感受到吃饭自由,真的还是挺不容易的,但这样反而觉得在家吃饭好一些,也感觉自己反而对美食的兴趣下降了 —— 别人问我有什么地方吃饭,我已经推荐不出什么地方了。月底,去澳洲做用户研究,第一次到达了南半球,又过回来一遍夏天,看到了课本里才能看到的悉尼歌剧院,在海港大桥下吹吹风,真切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慵懒,当得知他们不加班的规定是写在法律里的,我惊呆了,真的是适合爱生活的人享受生活的地方。这里的几天,看到同事们的精神状态也都好了很多,一方水土真的养育一方人,国内环境能够到这种状态真的还好好久好久。

十二月,家门口的地铁开通了,这心心念念的地铁盼了得有四五年吧,真正实现了上下班自由,但开通之后发现还是打车居多,这也许就是身体是最诚实的最佳案例吧,但想到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也能够自由出行,也是极其幸福的。月中,去了极客公园的年度活动,提前很久定但因为家庭原因只能参加一天,大会的规模已经相比从前缩水很多,一如现在的创业环境,但主题都和AI有关系,也许大厂还能靠前几年打下的江山持续挣钱,但属于打工人的颠覆机会就只剩下AI了。月底自己过了生日,很喜欢小慧慧给我买的生日蛋糕上的话「生活明朗,一路追光」,是啊,这句话概括了迄今为止的人生两个半场,前半句说的是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明朗,但下半句更为重要,生活的负担下降后,最重要的终极使命还是需要一路沿着光的方向去。就这样来到了年的尾巴,一年又在幸福和感动中沉淀、远去,新的希望又徐徐展开。

关键人生命题的思考

这一年想清楚了很多事情,有些是很多年都持续纠结的事情,在这一年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回顾前半场的人生,我的职场生涯无疑是幸运的,在互联网还有红利的时候加入,享受了一把推背感,工资和职级都有比较快速的上涨,在自己搞清楚想要什么之前,已经得到了太多。我记得年薪跨上梦想台阶的时候就想着,这辈子好像赚到这些就够了,但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后来才知道老板们的薪水等级是我很难想象的高度。但现实总是会持续拷打我们,该来的总会来,从2023年职场遇到比较大的挫折起就不断地在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缠绕了我很久,每每和友人讨论起来的时候我也说不清到底答案是什么,自己梳理的时候又好像啥都想要。真正触动我的点来自于25年春节deepseek的爆火,看到梁文峰在年轻的时候一门心思搞钱,用机器学习算法在中国股市中找套利空间,大赚了一笔,因此又建立起了百亿级别的私募资金,有了这些资金的收益,梁文峰才能够如此笃定地做基础大模型,且持续不断地坚定信仰投入。这个底层逻辑是:先赚到足够的钱,自己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游刃有余。

这启发了我,总要把需要多少钱才足够说清楚,同时梦想又需要多少钱来支撑说清楚。其实我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钱作为驱动力有很大的问题,会让自己的视野变短时不说,也会忽视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仔细想想自己想要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自由探索这个世界,构建优秀的产品服务需要的人。这个目标清晰了,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

身份焦虑

先来看第一个,身份焦虑,其实自己的核心诉求并不是表面上要的这个身份这么简单,是为了:

  • 本质是想要自由,如果为了这个自由要付出很长的移民监成本或者需要忍受时间未知的PUA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 希望能够在全球自由地穿梭,但其实这个目的并不需要真正有永居身份才能做到,现在的工作已经给了这样的体验
  • 还有一个可能的考虑是对冲地缘政治风险,这个只要在mainland外似乎都可以
  • 最后还有一个诉求就是能换免税身份了,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地方不多

带着这个目标来全局看下选择:

国家/地区 永居申请条件 永居维持条件 入籍申请条件
美国 最快EB1a,2-3年 持有绿卡期间,每年在美国居住至少半年,以避免被视为放弃永居身份 持有绿卡至少5年,并在申请前的5年内累计在美国居住满30个月
加拿大 通过技术移民1-2年拿PR 每5年内在加拿大居住至少730天(2年) 持有永久居民身份,在申请前的5年内累计在加拿大居住满1095天(3年),并有报税记录
新西兰 通过技术移民、投资或家庭团聚等途径申请居民签证(RV),获得RV后,在2年内每年住满184天,可申请永久居民签证(PRV) 无维持条件 持有PRV,在申请前的5年内累计在新西兰居住满1350天(3.7年),且每年至少住满240天(8个月)。
澳大利亚 通过技术移民1年左右 每5年内在澳大利亚居住至少730天(2年),否则需申请居民返程签证(RRV)以保持永居身份 持有永久居民身份,在申请前的4年内累计在澳大利亚居住满3年,且持有永居身份至少1年
新加坡 最快2年能申请下来,但充满不确定 5年续签REP,如果离开太久不能续签(很主观) 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至少2年,可申请入籍,需通过面试和背景调查。
中国香港 在香港合法居住连续满7年,可申请永久居民身份 无维持条件 无国籍概念,成为永久居民后,即可申请护照。

从拿绿卡的角度,到手后最好是没有维护成本就可以一直生效 —— 美国的绿卡半年要登录一次/加拿大澳大利亚绿卡5年中住2年/新加坡5年续签REP比较黑盒,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对比下来香港永居和新西兰PRV没有维持条件。

从申请公民的角度看,如果决定申请公民,美国是3+5=8年,加拿大是最快3年,新西兰是2+5=7年,澳大利亚是1+4=5年,新加坡是4年(看运气,且新加坡不承认双重国籍),香港没有国籍概念,不计入讨论,这里就算是最快的加拿大也需要3年,代价也不小,这三年是基本要在加拿大住3年(加上一些假期往返可能需要4年)。

如果从需要一个PR的角度上,香港7年是最好的(没有维护成本),进可攻退可守;如果从需要一个外籍的角度上,加拿大性价比是比较高的(4年),但外籍对我来说吸引力其实有限。所以最好的路线可能是:香港永居+新西兰永久回头签(也可以不拿),到这一步最基础版的海外身份布局最基础的状态就差不多了,如果还需要外籍就是拿加拿大护照+转成非税务居民+去美国工作/回国工作。

所以身份这块的规划就是:当前更为实际的是拿到北京户口,转香港工作拿到永居,再用两年时间拿到新西兰的PRV(各住半年)。

金钱焦虑

上面其实也说了,钱本身也不是目的,钱的作用有两个:解决问题、实现梦想。

关于解决问题的钱,以前其实梳理过,总共有三笔钱需要在人生早期准备好:

  1. 家庭最大件 —— 买房的钱,其实已经攒够小房子的钱,但长期还是要换大房子,这里用时间腾挪的方式搏长期收益。
  2. 父母养老的钱,父母虽然有养老金,但还是需要一笔钱来保障以及看病,这个钱早攒早增值
  3. 家庭日常开支的钱,需要依靠这笔钱来承担家庭开支,用利息来抵消需要的消费,这个需要实现在扣除生活费后还能保值

这三部分加起来大概需要800w左右。而实现梦想部分先看梦想是什么,如果是1人团队或者2人团队,一年大概是100w开支,如果这部分依赖自有资金提供收益来维持,则需要:

  • 利润率做到25%,需要400w
  • 利润率做到30%,需要333w

那么做到25%-30%难么?难,但并非不可能。同时如果不靠这部分收益来输血,自身实现盈利的话,需要有限的几个产品能够达到净利润100w,难么,难,但也并非不可能,这也确确实实是自己想做的事情,给梁文峰这个引路人致敬。

职场焦虑

关于职场的看法,今年的自己有了一次比较大的认知升级,以前的认知里职场就是一份工作,不需要付出太多,拿多少钱办多少事情,如果付出太多就被工作反薅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遇到比较难的事情不愿意付出,导致自己成长速度也偏慢,这种惰性会错过真正的突破性工作。

如果换一个思路,来职场就是老板不仅安排人教我做事,还拿出资源、平台和业务机会供我练习,并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同时居然还要额外给我钱。这么一想就从付出心态切换成了获得心态,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视角,还是挺神奇的。

在新的视角下,对于我而言现阶段职场的意义就是:

  1. 加速达成消除金钱焦虑需要的数字
  2. 搞定事情、锻炼自己的能力
  3. 找到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核心还是做对事情、把事情做对,所谓的「卷」「躺」之争、发展路线之争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所谓的「职场内」和「职场外」也就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了,核心都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生方向焦虑

人生方向的焦虑是纠结在「到底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追求的路上苦苦不得,更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对于我这是个重要而且需要更早明确的问题。

从性格角度看,适合INFJ的工作:写作者、咨询顾问、研究者,MBTI还是准的,我确实会比较喜欢这类工作。从自己做这一行的初心看,核心还是要做好的产品,帮助需要的人,做高时间价值的事情。

写作方面,特别想研究一类公司,他们有松散的组织、动作不快但可以做很久很久,同时有追求利润之上的追求,想看看这类公司的发展方式、文化和管理方法。

做咨询顾问,想给个人创作者/超级个体做辅助,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run一个小型的business,当然这方面自己要有心得,所以自己得先探索。长期来看可以给个人创作者做中台来孵化。

在自己做超级个体方面,一些简单的工具构建,像是教育工具、方便日常使用的小工具,可以快速做PMF推向市场。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当做方法,打造个人IP来变现。

另外还可以长期做培养信任关系的业务,像是从保险开始,到家族财富管理、信托、生前嘱托、写回忆录等,与富人做朋友,都是很好的生意。

AI的出现让工具变得更加好用了,也让发挥创意这件事情变得简单很多,这里会有大量的应用出现,这些用户场景有些是完全新增的,但大部分还是老的场景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这里有大量的机会可以去挖掘。

以前总觉得我们这代人有信仰危机,找不到能够驱动自己的事情,但逐渐涌现的AI让我们重新有了这个机会,信仰是用技术让生活更好、更方便、更智能。

其他愿望

想清楚了以上的诸多焦虑点后,2025可以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上路了,可能是继2017年以后再一个成长的milestone年。

这一年的其他愿望:

  • 工作中好好地、踏实地努力,注重技能的增长
  • 生活中,更多享受当下的moment,主动积极做事情
  • 通过计划规划自己的时间,通过博客输出/总结撰写提升自己的认知
  • 不再纠结工作&事业的矛盾,时代红利需要拿桶接好
  • 修复下身上的小毛病,以健康的身体迎接下个人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