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年前的2019年,当时写的人生地图规划里,刚过30岁的我写下了从当时视角来看未来五年会发生的事情,如今回过头来看,虽然略显稚嫩,但当初设想中的大部分目标也逐步实现了,包括:
- 买一个市区内的学区房给小孩上学
- 可投资资产能够到既定水平,甚至略超过规划
- 工资水平五年内至少能够保持10%以上的增幅
- 理财能力做到年化8%以上
- 职业上3年一个节点,体验两段职场
- 到2025拥有transfer到别处工作的可能
纵观上述目标,其实很多都「钱」有关系,诚然五年前摆在我面前的是生存的压力,在前面五年的规划中,只要收入增速能够保障,发展是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烦恼的。这五年可以毫无保留地给自己点一个赞,没有出现眼高手低,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踏踏实实地践行了上述目标。

但如果所有目标都可以转换成「钱」,事情就哪会那么复杂,但偏偏人生的终极意义并不是用钱能搞定的,或者说是钱恰恰搞不定的几个事情之一。所有人,在钱到达一定数额后就会脱敏,金钱带来的驱动力会丧失,在找到下一个人生的「锚」之前,很容易陷入到虚无里拔不出来。必须得通过重新调整人生地图来重新对准方向,于是在36岁这个时间点,再次展望一下未来人生之路。
茫然时刻的感悟
是的,自己现在就在目标感缺失带来的虚无里。
大概是从踉踉跄跄完成了几个钱包的积攒目标后,突然发现目标已经是囊中之物不需要自己再费多少心力了便少了很多工作的激情、甚至是生活的激情,回头看看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甚至了也付出了非常多的机会成本,会反问自己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找到下一个目标能够缓解么?其实也未必,比如下一个目标定成再职场晋升一级,除了能够让自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外,似乎并不本质解决问题。这里的重点是找到为什么人生需要这些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底层动力。
想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如果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我们先想想这几年的积累后自己至少确认的不想要的东西:
- 自由,尤其是想不工作就不工作的自由。曾经非常向往能够做到「数字游民」的人,他们想为自己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歇着,但其实本质上他们要不是本身欲望就很低,要不财务上有托底的保障,因此想不工作的时候是有基础的。如果本身为了生计发愁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积累。因此这里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不管在哪里,不管是干什么,内心都是自由的。
- 海外工作,这个topic也缠绕了几年,之前的人生地图里还特地强调了要达到可以transfer的自由状态,这一点当前已经能够做到了,但有机会的时候反而怀疑这样做的目的,从金钱角度确实有收益,但从家人团聚角度其实要付出非常多。想起自己有这个愿望的初心,更多还是希望在海外体验、经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事业中去的。
- 赚很多很多的钱,钱是赚不够的,每个人都得回答一个问题:到底要赚多少钱才能够满足,想清楚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毕竟想要更多、更快速地拿到钱的奖赏,是需要以付出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和心血得到的。这几年的经历自己想清楚了一个问题是,先定要什么再说需要多少钱,钱要能够有作用才有意义,否则一串数字是没有啥价值的。
唤醒自己想要什么
有一个测试可以很好地做自己想要什么的对比,假设你想要别人来评价/回忆你,你希望什么样的评价让你有被reward的感觉?
- 是个矜矜业业三十年的优秀员工
- 是个「好爸爸、好老公」
- 是个与人为善的好人
- 是他让XX群体不再受Y问题折磨
这几个评价想要得到其实都不容易,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前三个都是很重要的评价,但第四个才是人生的真谛,是最大reward的来源,因为一个人真正对另一群人有用,让这群人记得、感恩。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一定是因为这个人做了真正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这一点也是我当初跳出研发的高薪选择产品经理之路的内在驱动力,这个东西驱动我做出了人生中最关键的决策,我想它冥冥之中也会再次出现指导再次茫然的我。
回归自己走这条路的初心,做好产品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那个时候想着学了那么多技术,但技术是枯燥乏味的,也是离实际生活远的,通过产品化才能真正地被人们使用,享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这件事情十年前这样,十年后、二十年后、五十年后一定也是这样,是不会变的。因此,做好产品,让用户用的舒服,和做好人一样,是本分,是该做的事情。
做人何尝不是这样,把人生当做产品的话,我们都在努力优化自己,做到有能力给这个世界里的一部分人解决问题。
人生总目标
人生总目标还是不变的:要的是一段由好奇心驱动的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生命,同时也是充满印记的生命。
但这个总目标的拆解想要变一变了:
- 对未曾经历的知识、技能、体验充满好奇心
- 坚持不断学习和成长,并记录下这个过程
- 坚持做好产品,把自己也当做产品打磨好
为什么把第3条「让生命充满印记」改掉呢?因为这就是充满印记的本原,如果坚持做能够成为自己代表作的作品,那么充满印记这件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未来五年规划
财务规划
前面五年已经把人生最需要花钱的事情以专款专用的方式攒清楚了,面向未来的财务规划我更愿意称之为「梦想基金」,是用来完成职场之外自己对于产品的追求,而设置的启动资金。这个idea在2024年终总结中有写到:大概是300w左右(年化30%就接近100w利润了),初期将会以100w作为启动资金,其实最开始都是自己一个人单干,花不了几个钱。
但这里的核心是,以这100w资金作为种子,在未来需要花钱的时候也能做到有余粮心中不慌。核心还是找到一些「小而美」的需求场景,并用极致地体验来承接需求。
生涯规划
我把之前「职业规划」的说法升级成了「生涯规划」,是因为这件事情逐步深入到了本质:职场和真正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分开,也可以和谐统一。例如:
- 通过大公司做商业化成功的产品,讲更大的故事
-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小公司做小而美但impact很深的事情
这样其实我们并不在乎这个事情是工作还是我们想要做的职场之外的副业,只要这个事情本身指向的是我们倾注心力想要做的作品,就一切都能达到和谐。
这里的作品除了包括工作中为之奋斗的产品,也包括想要通过投资收入支持的小而美的作品,也包括自己想要通过写作沉淀下来的知识、思维、经验。
生活规划
生活的规划还是不变,继续之前想过的路线:从国内顶尖城市 -> 国际顶尖城市身份,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也为家庭未来的身份规划提前准备。
另外仍然坚持做以下事情:
- (好奇心)每年2-3次旅行,每年至少点亮两项新技能,每个周末发现新去处
- (学习、成长、记录)每年看50-80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每年30部优秀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 (印记)每天进行时间预算,每天至少认真陪伴家人1小时,每周至少和朋友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做一个给一群人留下印记的项目(可以是电子书、课程、线下教程、工具产品)
近期的规划
综上就是三件主要的事情:
- 通过投资来建立和管理「人生无限基金」,支持小而美的产品建设
- 通过AI相关的前沿应用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创作热情
- 通过写作/公众号等方式把理念推广,这里可以写投资基金的理念和方法论,也可以写AI相关的前沿行业趋势,或者自己再小而美这个赛道上的探索。
不后悔的真谛
问问自己:”即使当下已经是人生最后一天,当下做的事情也是自己最想要做的么?“如果答案确认了,就真的是在做一件可以一生为之追逐的事情。
为更多人做优秀的产品,把善良和爱注入到产品中去,并传播给更多的人,坚定着来时的初心:将更前沿的技术带给每个人,真实地改善每个人的生活。
你已经走了很久才来到这里——一个罕有人至的地方。现在,你决然扎进沉沉的夜色,明白唯有这条路,才能抵达生命最深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