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关于时间的顿悟里说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一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力尽可能做到更多的事情,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做到了。本着学知识就要学第一手的精神,我还是买了这本书,细细读来别更加深了对时间统计法的认知,坚定着我也要记录下去的决心。

表面上柳比歇夫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殊不知其实包含着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书里也间接讲到了:

  1. 有效地记录时间开销的方法
  2.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3. 坚持足够久
阅读全文 »

从小到大,我就是个和环境格格不入的孩子,一心想的都是去外面的世界,到更大的舞台上去。于是就一路学啊学,考啊考,到目前为止确实比原先大部分同一起跑线的孩子走的要远些。一颗蠢蠢欲动的浪子心总是指引着我要去到更远。

关于出国工作这件事情,酝酿了大概一年了吧,但是却从未有过的纠结,主要是逐渐看清了那个想去的世界以及损失掉的可能的高昂机会成本。

想出去看看,去到更多的地方生活,但好像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阅读全文 »

读了一本当代经济学家的传记——《吴敬琏传》,吴敬琏的名字不算熟悉,一直以来耳闻他是体制内少有的敢说真话的学者。读罢此书,对他的品行和风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本书与其说是写一个人,不如说写的是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类人的故事,其中尤以吴敬琏为代表。

阅读全文 »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关于扎克伯格,深有感触,原文地址在:点击查看

文中讲到他每年都会设置自己的个人挑战:

2009:每天打领结;
2010:学习普通话;
2011:如果吃肉的话,只吃他亲手杀的动物;
2012:每天敲代码;
2013:每天见一个不在 Facebook 工作的人;
2014:每天至少给一个人写感恩卡片;
2015:每两周阅读一本新书;
2016:跑 365 英里。
2017:拜访美国每一个州和当地的人交流。

阅读全文 »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堪称2017年最红的两本书,没读过怎能说自己是知识青年,这两本书这么火一方面是和中国的各路网红、公知的推荐有关,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书里扎实的内容,一口气读完直呼过瘾,尤其是《人类简史》,恢弘大气。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回顾下书的内容,增强下阅读的记忆。

阅读全文 »

读了一本一直想读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得分是8.6分,可见其接受度之广。说起李笑来,号称中国比特币第一人,然而最近深陷ICO风波,暂且不表,但是其对于时间和心智的理解的确超越常人,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结构是按照逻辑来写的,一点一点揭示了如何和时间做朋友,然而我更愿意用自己的理解逻辑来梳理下,书中的道理说了一大堆,但始终围绕这两个重要的话题:

  1. 如何开启心智?
  2. 如何和时间做朋友
阅读全文 »

去了趟日本,关西走了一圈,感触颇多,总结下来有三点体会:

关于极致

日本人做事情真的是会做到极致,酒店极致周到的服务,街道上极致的干净,列车时刻表极致的准时,真正去体会到这些细节才能深深被这种极致精神给折服,哪怕做再小的事情,他们都能做到力求最好。

关于仪式感

在参观寺庙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日本人对仪式感的追逐,他们是真的相信各种各样的神灵能够带来好运,这是一种全民的信仰,虽然说日本人比较压抑,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真正快乐的。

阅读全文 »

已经一个月没写读书笔记了,这一个月完成了职场的第二次升级,虽然手忙脚乱,但最后的结构总归是好的,这次准备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不少问题,有机会整理个心得以及重新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这一个月呢,阅读进度当然没停,但是显著慢下来了,因为我在看一本有着很大不解渊源的书——《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可谓是高中时期的一个噩梦,那时候觉得自己的个性特别差,所以想找一本培训性格的书来看,第一本看到的就是这本戴尔卡耐基的著作,然而从图书馆借了不下三次,却每次都没法读完,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这种案例式的陈述方式不够吸引我,反正就是不断拿起不断放下,成为萦绕心头的一个噩梦。

阅读全文 »

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曾经写过一段故事:让自己的助手记录每天的时间分布,然后隔一段时间回过头来review的时候,竟不敢相信自己有那么多时间是浪费的,一天的有效时间大概在四五个小时左右。

当时读到这段的时候不以为然,觉得一天工作八小时只要注意点一定能够保证四五个小时的效率吧,这一周我真是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心情。

上篇文章说到要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这个记录试行一周了,出来的结果把自己吓了一跳:总计七天,有效时间约为26.8小时,按照八小时工作时间来看,时间利用率为47.8%,完全不及格,如果按照理想时间利用率来看(即除了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工作),为23.9%,完全是在虚度光阴啊!

先Mark下结论,具体分析等有了空再具体分析。时间这东西太可怕,你抓不住它,只能尽可能地珍惜每一秒地时光并进行储存。

阅读全文 »

周五晚上的下班路上听了一期播客,讲的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其实它的title远不止这些,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有建树,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但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却不是上述这些成就,而是一个方法以及一套原则,即:时间记录法和柳比歇夫的工作哲学。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