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时候就该要读的一本书——《时间简史》,霍金的成名作,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物理学最前沿的发现和知识通过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了,其实很多知识以前也都知道,但更多是一知半解,读了这本书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这本可以进入19年藏书目录了。

被革命的时空观

经典的牛顿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时间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来,但这只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世界,但当研究尺度扩展到宇宙中来的时候发现其定律出现了偏差。研究这种偏差第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光速对于任何观察者来说,他的速度是一样的,这就表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不同速度的观察者,他们经历的时间必须不一样。

爱因斯坦随即又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假设:1. 光在空间中沿着测地线传播,所以引力场会弯折光线。 2. 时间也受到引力影响,在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物体附近,时间流失会显得稍微慢一点,只是这个误差一般感觉不到。

阅读全文 »

看多了大师的投资智慧后,其实渐渐地发现他们讲的东西有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我们的常识——理性思考、回归价值、长期投资。彼得林奇是一个成功的基金投资经理,和巴菲特显然是两个路子,基金经理需要背负投资人的信任以及扛住挤兑的压力,和巴菲特管理下极低的换手率和依赖保险公司提供的充沛的现金流还不太一样,也算是另一个角度的补充。

1. 业余投资者相比专业投资者反而有优势

首先专业投资者有极大的劣势:他们通常具有滞后性,等趋势起来了才去追风;而且需要满足监管机构对于他们投资的严格限制——分散仓位,降低风险,以及限制性名单。而业务投资者没有这些限制,相反他们能够更加早地接触到身边的优秀产品,能够更早的看到一个有潜力的企业。

阅读全文 »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

不做的事情,

资源形态上越接近知识源的方式,比如如果先有纸质书后有朗读版,最好去看纸质书

串联碎片时间,进行系统学习
碎片时间还可以用来发现兴趣
最终要梳理整理成文,如果有持续行动要落地成计划

想学的topic

  • 如何好好说话
  • 如何唱歌
  • 投资学习地图
  • 如何举止优雅
  • 销售技巧
  • 系统学习运营知识
  • 系统学习设计知识
  • 系统学习心理学
  • 学习服装搭配

先通过搜索、综述文章罗列学习地图,学习完后来进行补充

这本书是《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延续,其讨论的是当下这个时代人类命运的大议题,说实话整本书非常散,这种用问题串联起来的方式会比较难于记住整本书说了什么,可能作者也深知这一点,特地为此书配了一张大大的思维导图,但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新信息量较少,记录几个有感触的问题吧。

1. 人是由故事驱动的生物,但当前我们信奉的故事发生了变化

20世纪,自由主义战胜了其他故事成为了全球化公认的理念,但当下的现实是许多国家都越来越怀疑全球化对其自身是否利大于弊,因此开始回归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也无法成为人类的新故事,原因在于现代文明已经没有办法按照国家来区分,全球的政治、经济、科学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一体,无法强行分开。

当下民族主义回潮还不是最棘手的,最麻烦的是生物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升级人体和思想的方法,破坏自由主义信仰的基石,同时人工智能会创造无用阶层,破坏自由主义的政治基础。因此只有解释生物和信息革命的新故事,才能替代自由主义。

阅读全文 »

关于创业,确实需要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思考,一个下午我就在不断的思考之前的几个idea的合理性,这种大段的思考可以帮助自己避免因为冲动而冲进某个人潮拥挤的赛道里,也会帮助自己尽早地识别天花板比较低或者空间比较小的行业。

着重思考的两个idea分别是:一个二手的券码交易平台,一个是面向AI时代的数据标注平台。这两个idea是我一个都比较看好的,而且是真的有需求,前者是我自己经常逛街吃吃喝喝的时候想要是有券码可以多少来点折扣就好了;后者是想着有没有一些平台可以让妈妈们在家带孩子的时候也能补贴家用。理想是比较好的,但深入思考会发现不太是那么回事儿。

阅读全文 »

心路

最近我的生活处于比较大的动荡之中,先是义无反顾地调整了一个部门,当然这个决策本身我至今觉得还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只是接下来面对了一系列人力的动荡让人比较难受了,意味着我需要从零开始组建一个新的团队,也就是说常说的道阻且长吧,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么糟糕的情况又如何能够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呢?

阅读

在这样的心境下遇见了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讲得是一个中年股票经纪人斯克里克兰不安于自己平凡的生活,而追求理想的故事。这部小说的情节说实话还是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但读完有一种真实得可怕的感觉,这种可怕不是说这些发生的情节会真实发生,而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隐喻,可能或多或少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故事的上半场其实就已经是一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了,斯特里克兰表面上非常无趣,做着比较成功的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工作,妻子和孩子都能够在上层社会中和社会名流交往,俨然是很令人羡慕的生活,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大抵以此为目标吧,有些人可能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了。

阅读全文 »

知乎的一篇热门讨论:《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高赞的回答整理了整理:

  • 找到能够对你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的“核心习惯”,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足够有效的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习惯。
  • 在学习区将能力提升最大化,在展示区将表现最大化,并在未来展示其强大的潜力。
  • 做你害怕做的事情。然后你会发现,不过如此。
  • 培养自己一项爱好,在你以后的生活往往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并且能让你快速在人群中获得关注。
  • 世界属于早睡早起的人,做到每晚11点前睡,早上7点起,你就超过了90%的同龄人。
  • 要有一点和年龄不相匹配的欲望。
阅读全文 »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也是在补大学时候的课,记得2007年刚上大学那会儿,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图书馆,便一口气借了很多书,其中就有《撒哈拉的故事》,但直到研究生毕业我都没有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号称流浪文学的奠基石,但我觉得流浪文学这个名字不准确,其实三毛不是去流浪,她只是去另一个故乡和最爱的人在最喜欢的地方生活。我们这代人,有多少真的能够在故乡生活直到终老呢?所以有爱的地方其实就是家。

说起来沙漠的生活其实并不好玩,环境恶劣、邻居粗鲁,甚至后来政治环境恶化还有生命危险,但三毛经历的感人之处在于她总能把日子过成花儿一样,做饭被弄成一件让老公直呼神奇的事情、用小药箱把自己变成悬壶济世的神医、去围观沙漠女人洗澡、努力宽容只借不还的邻居们,都是哭笑不得的事情,在三毛笔下竟然都那么有趣。

阅读全文 »

2017年我和媳妇去了关西,感慨了日本的文化和生活,那是属于古老日本的感觉,但关于现代日本,想必一定是在东京了,我没去过,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去一次,所以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让我提前神游了一番。

其实去一个地方旅游和在一个地方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我不喜欢旅游的急促,更愿意在一个地方去慢慢感受当地人的生活,不过这对我来说显得很是奢侈,主要还是在于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情,所以近未来的时间自由成了比较主要的一个任务。

阅读全文 »

2013年,那是我人生前三分之一最精彩的一年,当时我来北京实习并且以为我的人生和北京不再会有交集,临走之前我有个心愿清单,去地坛看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因自然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高中课本中是个选段,只有完整地把史老的文章串起来看时,才能体会到地坛于他的重要作用,也能体会他的母亲的伟大。

15608367488360

阅读全文 »